當然,這里的貨幣通常被稱為TOKEN,最初是指計算機身份驗證中令牌(臨時)的含義。隨著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的普及,人們對TOKEN的翻譯多種多樣,包括代幣、積分、證書、標識、指標等。
TOKEN在市場上的認知主要分為兩類。
第一類,99%的人認為TOKEN意味著代幣,因為99.9%的項目也是這樣做的。成立基金會,建網站,寫白皮書,然后ICO。因為大部分項目還處于概念階段,TOKEN本身除了交易沒有其他意義,所以人們稱之為代幣,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貨幣的功能。
第二類,專業人員和機構更愿意將TOKEN翻譯成權益證明或通行證。比如一個人的身份證明、學歷證明、股份、債券、積分、文件等。,都是由于權益證明而真實且不可篡改的。通過密碼學的保護,每一個權益證明都變得更加安全可靠。
因此,區塊鏈不僅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新的生產和組織方式,甚至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那么,現在的問題是區塊鏈項目一定要發幣嗎?
答:不能發貨。并非所有區塊鏈項目都要發貨,而發貨的也不一定是區塊鏈項目。
例如,聯盟鏈不需要發行硬幣。例如,騰訊的q幣原則上是一種貨幣,但不是區塊鏈項目。
因此,兩者之間沒有相關性,但如果是公鏈就需要發幣。為什么呢?
我們以比特幣為例。BTC系統作為一個公共鏈,必須依靠貨幣的存在。公共鏈通過世界各地分布的節點獲得其系統的穩定性和不可篡改性橋,這是公共鏈生存的基礎。
想象一下,如果BTC系統不穩定或容易篡改,那么BTC將毫無價值。這些節點不是一個或多個公司,否則它們相當于私有鏈或聯盟鏈,這些節點必須由許多參與者動態構建。這些節點的存在必須需要一些激勵,否則為什么這些節點構建者會參與你的系統。這種鼓勵必須與區塊鏈系統集成,并且必須是硬幣。
那么,為什么是貨幣,而不是法定貨幣,比如人民幣作為鼓勵呢?
如果用人民幣作為激勵,因為人民幣應該存儲在人民幣賬戶中,而且這個賬戶本身是集中的,太容易控制了。想想為什么國內比特幣交易所如此害怕中央母親,害怕斷奶。此外,人民幣不能與區塊鏈內部的智能微笑崩潰合約做出反應。
央行發行的電子貨幣不能作為區塊鏈系統的原始貨幣和鼓勵。為什么呢?
如果央行或富人想消滅某個項目,只需要拿出足夠的電子貨幣作為足夠的節點,進行51%的攻擊。因此,不可能使用央行發行的電子貨幣作為原始貨幣和激勵區塊鏈系統。使用單獨的原始貨幣和激勵區塊鏈項目沒有這種擔憂。
因為如果一個人或機構想要獲得足夠的節點來實施51%的攻擊,他必須首先獲得超過50%的貨幣,而市場上的貨幣數量是一定的,所以在他獲得足夠的貨幣之前,飆升的價格讓他無法忍受。
因此,公鏈項目必須有貨幣,無貨幣的公鏈項目就像閹割的人。
只有通過證書合理鼓勵產出,才能改變生產關系,充分發揮區塊鏈的價值。因此,項目必須有TOKEN,TOKEN可以更快地促進項目的發展。TOKEN解決了鼓勵和共識的問題,鼓勵和解決了自治問題。積極自治的經濟生態模式和區塊鏈的基礎技術是一個完美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