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王志誠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尤其是水電最為充裕的四川,此前曾有四川的礦場主對澎湃新聞記者透露,一天能接到內蒙古的礦工10個電話問還有沒有負荷。5月18日,內蒙古發改委宣布設立虛擬貨幣“挖礦”企業舉報平臺,一位接近內蒙古發改委人士此前對澎湃新聞記者透露,目前內蒙古虛擬貨幣挖礦項目清退情況成效顯著,有利于真正的數據中心在內蒙古落地,有利于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順利實施。...
報紙記者 葉映荷
當“水電挖掘強省”四川也舉起“清退旗幟”時,虛擬貨幣挖掘或將真正撤出中國。
據澎湃新聞6月18日報道,四川省有關部門近日下發文件,要求發電企業自查自糾,立即停止向虛擬貨幣“采礦”項目供電,全面落實國家清理要求。通知還規定,市(州)政府應立即開展網絡調查,并立即關閉虛擬貨幣“采礦”項目。各地禁止以各種名義批準虛擬貨幣“采礦”項目。
雖然內蒙古、青海等地已經開始關閉虛擬貨幣采礦項目,但與這些使用火電采礦的省份相比,四川采礦使用的水電相對較干凈,水電采礦也可以解決當地的水電消耗問題。因此,四川當地礦工曾經有過“想象”。
四川退休政策的出臺,一方面表明了國內退休虛擬貨幣挖掘的決心,另一方面也打破了礦工的“最終想象”。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王志誠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中國的清退是原來的清源,初衷可能主要是考慮碳排放,但效果可能比預期的要好。”。
退出原因:從違反碳排放到防控金融風險
虛擬貨幣挖掘的撤出最早始于內蒙古,主要原因之一是火電能耗問題。
2月25日,為完成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能耗雙控目標任務,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發布了《關于確保完成“十四五”能耗雙控目標任務的若干保障措施(草案)》,提出全面清理和關閉虛擬貨幣采礦項目,并于2021年4月底前全部退出,此外,禁止新建虛擬貨幣采礦項目。
受此影響,內蒙古礦機開始遷往水電充足的四川、云南和火電充足的新疆。尤其是水電最充足的四川,此前有四川礦主向澎湃新聞記者透露,有一天可以接到內蒙古礦工的10個電話,詢問是否有負荷。
因此,虛擬貨幣挖掘的能耗問題引起了熱烈的討論。4月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清華大學學者在《自然通信》中進行了自然通信(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論文將這個話題推向了一波高潮。論文稱,如果沒有適當的治療措施和可行的政策,集中的比特幣挖掘可能會破壞中國的減排努力。
作者之一、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關大波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從宏觀社會經濟的角度來看,BTC產業在促進當前金融體系和社會進程方面的作用有限。他強調,BTC或其他金融產品,甚至未來所有新興產業,都必須具有減炭、低碳甚至零碳的綠色屬性。
4月27日,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下發通知,要整理北京數據中心承載業務中涉及比特幣等數字貨幣挖掘的相關情況。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曾回復澎湃新聞,稱該通知主要從數據中心承載的業務類型和能耗角度進行整理和調查,以便該局正常開展業務工作。
5月18日,內蒙古發改委宣布設立虛擬貨幣“采礦”公司檢舉平臺。一位接近內蒙古發改委的人士此前向澎湃新聞記者透露,內蒙古虛擬貨幣采礦項目清理取得顯著成效,有利于內蒙古實施真實數據中心,順利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政策。
三天后,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于5月21日召開會議,要求堅決防范和控制金融風險,打擊比特幣采礦和交易行為,堅決防止個人風險向社會領域傳遞。這也意味著關閉虛擬貨幣采礦項目的政策從地方方面上升到中央方面。
此后,各地紛紛響應,虛擬貨幣挖礦業正式啟動清退。
5月25日,內蒙古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了《關于堅決打擊和懲罰虛擬貨幣“挖掘”行為的八項措施(草案)》(以下簡稱草案),根據八個目標提出了不同的打擊和懲罰策略。
一些業內人士指出,如果在合規的前提下,虛擬貨幣挖掘將首選中國兩個地方:第一個是四川,由于廢水消耗園區的能源支持,可以消耗無法運輸的電力。二是新疆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因為當地是表面煤炭和碳,不能消耗也是巨大的能源浪費。
但6月9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發改委發布《關于立即停止虛擬貨幣“采礦”企業生產整頓的通知》,要求新疆準東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立即責令虛擬貨幣“采礦”公司在當天14點前停止生產整頓。
同日,青海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也下發了《關于全面關閉虛擬貨幣“采礦”項目的通知》。
6月11日,澎湃新聞從一名礦工處獲悉,云南代管礦機的礦場當天上午關閉,新疆代管礦機的礦場當天關閉。同時,網上流傳著《云南省能源局關于進一步加強比特幣礦業企業用電管理的通知》,要求比特幣礦業企業用電清理整頓工作于6月底盡快完成。
面對虛擬貨幣挖掘產業的密集政策,四川似乎已成為礦工眼中虛擬貨幣挖掘產業的“最后希望”。
6月2日,為調查四川虛擬貨幣“采礦”情況,國家能源局四川監管辦公室召開小規模研討會,分析今年關閉虛擬貨幣“采礦”對四川棄水電量的影響。
如今,備受關注的四川也逐漸退休,虛擬貨幣礦工、礦業教練面臨著“無電可挖”的場景。
未來:海外轉移?
“在全球碳中和轉型的背景下,國內大規模關閉和退出比特幣挖掘公司最直接的影響是比特幣計算能力,但整體影響不大。歐科云鏈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王海峰告訴澎湃新聞,“由于比特幣節點分布在世界各地,當地礦山的關閉將使世界其他地區的新節點不斷涌入,從長遠來看不會對比特幣的算率產生重大影響。”
王志誠認為,中國已經關閉了集中“采礦”,并不是所有的采礦都被停止了。比特幣采礦本身應該使用真正閑置的設備來實現,以便更加分散和分散。沒有這些集中的計算率,系統更加分布式,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安全。
王志誠指出,中國人均能源資源較低,即使有一些小規模的集中采礦,也應該在人均能源資源相對較高的中國。比特幣的投放時間是固定的,大規模開發的采礦算率有點上升,這本身就是內部競爭的問題。
“所以我認為這個行業的發展只是短期的一些影響,調整后如何運行將繼續其應有的機制。”他說。
力研咨詢公司創始人、區塊鏈和加密數字資產行業的研究人員谷燕西也告訴澎湃新聞,在中國被禁止后,礦工可以轉移到允許采礦的地區繼續采礦,但他們需要面對在不了解的商業環境中開展業務的挑戰。
“先看看。現在沒有地方挖了。月底,如果中國做不到,就找渠道出海,找一些大企業合作。”云南、新疆的一位礦工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希望只是一陣風。風頭政策之后,我們可以放松一下。畢竟,每年都有那么多棄水棄電,這不是浪費。”
他指出,估計出海去一些周邊的亞洲和中國,歐洲和美國不打算去,因為這是“欺騙”,“電費不便宜”。
四川的另一位礦主也在考慮出海,但他說“美國是首選”。
據美國CNBC6月18日報道,美國邁阿密市長Francis Suarez說,邁阿密的大門向中國的比特幣礦工敞開。
Francis Suarez告訴CNBC,他沒有接到任何來自中國礦工的電話,但他希望通過促進當地幾乎無限廉價的核能供應來接受這些分散的礦工。
負責編輯:鄭景昕
校對:張艷